一、培养目标
面向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战略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、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,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,掌握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,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与阅读鉴赏能力,具备过硬的写作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,具有国际化视野、创新创业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,适应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,能够在国家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文化传播机构等从事公文写作、文化创意、新闻采编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毕业后5年左右,预期达到的职业胜任力:
1.能够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、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、基本理论和技能,多角度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复杂问题,胜任公文写作、文化创意、新闻采编等岗位;
2.具有文化强国、为民造福的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,熟悉文化行业中所涉及的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等问题,并能有效评估其对公众健康、环境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,自觉履行相关责任;
3.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,在工作中具备与不同专业、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进行沟通交流与协调的能力,能够适应多元文化和多学科工作环境;
4.具有终身学习、专业发展意识,以及自主学习能力,能够随行业和职业发展终身持续学习,熟悉所从事领域发展现状并掌握其前沿动向,能够在行业发展中显示出创新的潜能。
二、毕业要求
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、能力和素养:
1.人文素养:具有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,熟悉本专业领域法律、法规及相关政策,能够理解并遵守社会公德、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。
2.学科素养: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,具备分析语言现象、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,具备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、文本解读与鉴赏能力、抽象思辨能力和审美分析能力,能够运用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各种文学现象,掌握文学、语言学基本研究方法,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,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。
3.写作能力:掌握写作基础理论、写作技巧和文学文本解析方法,具有良好的文学积淀,具备文体规范运用能力和创新写作能力,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能够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融入写作过程。
4.文化传播:具备较强的文化传承能力,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准确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,掌握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方法,能够结合文学、美学相关理论进行文化阐释,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文化传播。
5.沟通能力: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,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与同行、社会公众就本专业领域现象和问题进行有效沟通,在口语表达、文字表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。
6.团队合作: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,能够在本学科及多学科团队活动中与团队成员协作共事,并作为成员或领导者在团队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。
7.国际视野: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,了解国际动态,关注全球性问题,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。
8.终身学习: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、自主学习能力,能够通过不断学习,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。
9.身心健康: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,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。
三、主干学科、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
(一)主干学科:中国语言文学
(二)专业核心课程:现代汉语、古代汉语、中国现当代文学、中国古代文学、外国文学、语言学概论、文学概论、基础写作
(三)专业特色课程
1.校企合作课程:基础写作[2-2]、中国古代文学[4-3]
2.专创融合课程:基础写作[2-1]
3.项目式课程:语言调查
4.学科交叉课程:光影故事——走进影视文学、数字文化与著作权保护
5.绿色安全类课程:走进胜利油田——石油文化体验
6.“人工智能+”课程:人工智能与创意写作
7.其他特色课程:黄河口文化专题、新闻采访与写作
(四)主要实践环节
创作写生、走进国学经典——传统文化体验、走读黄河口——地域文化体验、学年论文、语言调查、走进胜利油田——石油文化体验、毕业论文、毕业实习
四、毕业要求
(一)标准学制:4年
(二)修业年限:4至8年
(三)授予学位:文学学士学位
(四)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
思想品德考核合格,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需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160学分,并取得第二课堂要求的6学分,体质测试达到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,方可毕业。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,授予学士学位。
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合影
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第二届传统文化宣传月

学生风采展示: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汉服节

学生风采展示: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汉服节

学生风采展示:学生社团拍摄校园MV
学生风采展示:山东省中华经典吟诵比赛现场
学生风采展示:暑期支教团合影
学生风采展示:毕业晚会大合唱
教育部项目“黄河口印象”线上中文冬令营
优质实习基地:文苑学校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合影

优质实习基地:中海化工集团举办面试培训